夏元吉(1366-1430),字维吉吉 ,祖籍江西德兴。父亲夏时敏任湘阴教谕时,定居湘阴归义。相传他出生时,母亲梦见屈原来到房中,于是人们说他是三闾大夫转世。13岁时,父亲去世,孤儿寡母,生活异常艰难。他一边刻苦读书,一边教蒙学以贴补家用,获得良好声望。明太祖洪武年间中举,被推荐入太学。适逢明太祖朱元璋挑选太学生充实朝廷,夏元吉被选中抄写文诰。同去的太学生对抄抄写写不感兴趣,在房内嘻笑喧闹,只有夏元吉正襟危坐,一丝不苟地抄写。朱元璋对他十分赏识,破格提拨他担任户部四川司主事,从此,夏元吉在户部任职直到去世。
亲历亲为,根治江南浙西水患,到户部后,他尽职尽责,把复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,受到尚书郁新的看重。郁新曾对部属说:“夏某才器,老夫诚不及,诸君亦能右乎?”1398年(洪武31年),夏元吉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。明成祖朱棣即位后,他再升户部左侍郎,被委以治理江南浙西水患的重任。他带领数万兵民,“疏壅滞,修堤浦,浚沟洫,治桥梁”,疏浚了吴淞江,使当时号称“天下财赋半在江南,天下之水半归吴会浙西及苏淞诸郡”的国家重要粮仓的江浙水患得到了根治,后人评价“功当不在禹下”。治水期间,夏元吉亲历亲为,“布衣徒步,昼夜经营,不遑寝食,目为之赤”,有人劝他稍稍休息,他说:“吾自安之,不为倦。”做到了与民同甘共苦,兵民十分感动。1404年(永乐二年),钦差大臣、太子少师姚广孝前往苏州一带赈济,回京后对明成祖说:夏元吉“温而不宠,威而不猛,古之遗爱也”,明成祖因而对他愈加器重。
夏元吉尽职尽责,为朝廷聚财、用财。提出“裁冗食,平赋役,严盐法,钱钞之禁,清仓场,广屯种,以给边苏民,且便商贾”(《明史·夏元吉传》)的建议,被朱棣采纳,推之全国实施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夏元吉还将户口、府库、田赋等数字写成小条,放于袖中,取名“记心”,随时检阅,以备顾问。一天,明成祖朱棣上朝向他问起天下粮储数,夏元吉回答迅速准确。夏元吉主持户部期间,明成祖大赏“靖难”功臣,大封亲藩,屡讨四夷,迁都北京,增置武卫百司,派郑和下西洋等,费用以亿万计,全由夏元吉筹措,经他悉心应之,国用不绌。1421年(永乐十九年)秋,刚刚完成迁都,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的鞑靼。群臣莫敢言,夏元吉进谏道:“此年师出无功,军马储蓄十丧八九,灾眚迭作,内外俱疲。况圣躬少安,尚须调护,乞遣将往征,勿劳车驾。”朱棣听了十分生气,将他下狱,幸亏大臣劝说才幸免。但官职直至仁宗朱高炽即位才复原。
夏元吉生活俭朴,廉洁自守。他进谏获罪,家被抄没,家中除皇帝赐钞千贯,仅余布衣、瓦器。他的弟弟到北京看望他,临走时,夏元吉只送给弟弟二石米。
1430年(宣德五年),夏元吉去世,被封为太师,晋光禄大夫,谥忠靖。人们建祠立祭怀念他。生前著有《万乘肇基集》、《东归稿》、《夏忠靖公集》等。
[馆藏《夏忠靖公集》、《夏忠靖公遗事》等]